暑假掀起“研学热”,广州特色文博研学你最pick哪个?

历史人文、主题研学、学科研学......

又到暑假,家长们最爱把“神兽”送到哪里去?当然是研学营!


(资料图片)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针对寒暑假和节假日,广州多家文博机构推出了特色研学课程,并且广受市场欢迎。如广东省博物馆的“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从2017年至今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今年暑假推出的自主性研学活动已吸引超过1000个亲子家庭报名参加……

特色研学课程

历史人文+自然生态

综合体验类课程最受青睐

博物馆研学课程中,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的综合体验类研学最受家长和学生欢迎,同时,这类研学课程前期需要相当长的准备时间,对课程开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知识覆盖面广,需要擅长多个学科的课程开发人员通力合作,将知识有机结合;持续时间较长,涉及点位较多,需要做好时间规划,兼顾旅途的舒适性等。

广东省博物馆的“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就是将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综合体验类研学课程,是省博在2016年广东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工作后启动的研学项目。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据介绍,为开发课程,该馆教育团队人员走上西江古道、粤北秦汉古道、北江-珠江口古道、粤闽古道等,足迹遍及21个地市,深入了解古道沿线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挖掘博物馆内与文化史迹、自然遗产的资源,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兼顾交通、食宿条件,形成了多条研学路线,并编写成研学手册。

研学课程从行前课开始,青少年通过专家讲座、参观相应展览等方式,了解研学目的地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内涵;课程中,教育人员带着他们走进博物馆等文化史迹,感受古道沿线丰富的人文底蕴,配合地图、思维导图绘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着重研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回到广州后,教育人员还将带着青少年复盘研学过程,分享研学体会。几年来,广州市的中小学生们跟着“驿路同游”,去粤北,感受烽火课堂;在丹霞山,观鸟、识植物;在潮汕,体会“工夫”潮汕人的生活与以红头船为标志的开拓精神;在粤港澳大湾区,震撼于文化融合与科技发展……

主题研学与时俱进

红色剧本杀重现“战火纷飞”

近日,记者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看到有不少小朋友跟着研学手册到处寻找对应的内容,在活动中心,小朋友们在广彩碟上“妙笔生花”、在广绣架上“飞针走线”、体验灰塑制作、搭建斗拱模型……该馆宣教部副主任陈文琛说:“我们通过广彩、广绣、剪纸、灰塑、陈家祠建筑等五大主题,编写了五本研学手册,带着亲子家庭跟着研学手册进行自主‘研学’,找到陈家祠内各种‘有故事的’文物、建筑装饰等,这样的形式能让更多小朋友参与进来,学会‘看懂’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书院。”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小朋友体验广绣主题研学课程。

广州是一座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红色主题研学课程也是一大亮点。发生在越秀山上的观音山战斗,是1927年广州起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决战观音山”红色剧本杀就是广州博物馆以观音山战斗史实为基础策划研发的研学教育活动,参与者将跟随手中的剧本,走进镇海楼,走近周边观音山、四方炮台等史迹点,成为故事中的一名主角,在历史发生地一起分析战况、解读敌情、肃清队伍、决策战事。“‘决战观音山’是立足于我们馆的学术研究基础开发的研学课程。我们根据史料,将观音山战斗三天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然后进行剧本设计,参与者都会有两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烧体力’和‘烧脑力’。”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

■“决战观音山”红色剧本杀,参与群众跟随剧本体验“战火纷飞”。

广州博物馆还开发了“营建镇海楼”“越秀木棉红”“广州城到湛江湾”等研学课程。其中,“营建镇海楼”研学课程从镇海楼的建筑本身,拓展到古建筑形制、建筑构件等知识,进一步延伸到城市规划布局,内容涵盖历史人文、建筑、城建等广泛的领域。

让公众走进考古工地

公众考古实践提升大众文化素养

让公众走进考古现场,了解考古工作,是公众考古学实践的重要一步。近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多次邀请公众走进考古工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地方曾经发生的故事。

观摩打探铲、介绍探方和地层、判断与发掘遗迹、收集遗物、文物入库、绘图与整理修复……从古代遗址如何被发现,到如何一步步开展考古工作,在近期举办的公众考古体验活动中,竹园岭遗址现场负责人黄碧雄在为青少年们介绍了考古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流程后,就带领大家体验了手铲和刮铲的使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时,还得注意土质土色的细微变化,及时判断遗迹现象。”黄碧雄说。

“以前,我总觉得这些陶片没意思、不好看,现在才知道,它们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使用陶器煮饭、装水、吃饭……我现在知道,通过发掘出来的文物标本,我们才能了解古人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历史。”一个小同学分享说,“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次走进考古工地!”

知多D

博物馆研学,指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包括文化体验、主题研学、学科研学等,青少年可以深入历史现场,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直观了解文物及文化史迹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感受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等多种能力。

研学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30倍

广州文博机构:利用“研学热” 推动研学专业化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已突破600万人次,2023年以来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据某OTA网站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32%,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研学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一些旅游机构推出博物馆研学游活动但并未跟博物馆专业人员进行研讨,旅行团、研学团导游曲解历史、误导游客的情况时有发生。“太离谱了!我有一次在展厅里听见有导游指着鸡缸杯对游客说:‘万贞儿4岁入宫,入宫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玩伴,但生病而死。死前跟万贞儿说后会有期,然后皇帝就出生了。两人朝夕相处,皇帝看到万贞儿的胎记,一路封妃。’”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导游在展厅内“大讲野史”的情况层出不穷,不利于向公众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

爸爸带着孩子一起体验灰塑制作。

作为广东地区研学课程开发的先行者,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的秘书长、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王芳在广东省博物馆任教育推广部主任期间,牵头进行了“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的策划与开发。她认为,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团,需要强调参与感,应该是深入其中去感受、去探索,而非只是听、拍和记;课程开发者应该实地探访、多方联动,充分发掘文化史迹和博物馆内的文物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而不是赶时间,做表面功夫。

“现在的‘研学热’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人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我们作为文博行业的从业者,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家有所得。现在大家都在探索开发研学课程,我想研学应该逐渐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不能只是冠上一个‘研学’的名头。同时,我们也要去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博物馆参观礼仪。”王芳说。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认为,研学活动应该突出“唯一性”和“独特性”,“以前的很多教育活动可能放在任何一个博物馆都可以做,但现在我们希望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去做一些在别的地方无法复制的研学活动,比如我们广州博物馆的这几个活动都在不断改进,我们要让这些活动打上广州博物馆的‘烙印’。”

家长有话说

参加研学能够引发孩子思考,锻炼孩子思维

前几天,由广州海事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策划组织的“跟着文博学者去西域——2023年新疆历史地理游学”第一期刚刚结营,一位参加了本次研学的家长对新快报记者说:“生活在广州,很难想象新疆地区气候和文化是怎样的,看了展览,又通过研学课程跟着老师深入了解了新疆的自然条件,走进博物馆、石窟,欣赏古人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那种震撼是通过电视等媒介无法体会到的,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的水土孕育不同的文化。”

“我们参加了一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古祠春秋’研学活动,回家后,孩子跟我说,‘陈家祠里好多古诗里描写的东西,我们跟着老师看到了四季的花和不同季节的植物、水果。’他自己还上网查了南北方节气和气候不同的原因。”来自河北的林先生在广州定居多年,孩子也从小生活在广州。参加研学活动后,孩子开始阅读关于节气的书,了解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他认为,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进行专题性的探索,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锻炼孩子的思维。

支招

如何选择研学课程?

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研学课程?新快报记者查询各类研学报名信息发现,各个博物馆均对参与者的年龄作出了限制,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及年龄指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也可以查阅各馆发布的活动回顾了解活动详情。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也会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层,调整研学的内容。

研学课程如何收费?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一些文博机构推出的市内研学活动一般都是免费的,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穿越1927广州起义”沉浸式研学,广州博物馆的“营建镇海楼”“决战观音山”,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公众考古研学等活动,预约成功即可参与。

参加公众考古实践课程的学生认真记笔记。

走出市外的研学活动一般天数较长且涉及交通、食宿、景点门票等费用,一般根据时间长短来收费,以广州海事博物馆为期9天的“跟着文博学者去西域——2023年新疆历史地理游学”研学课程为例,学生费用10900元/人,家长费用9900元/人,包括目的地城际交通费(含火车和大巴)、全程住宿费、餐费、导师及领队费、课程设计费、课程物料费、项目体验费、景点门票费、全程保险费;广东省博物馆为期4天的“烽火课堂与丹霞科考主题研学”收费为2888元。

亲子家庭有话说

●萧女士(7岁小朋友的妈妈):广州的这类研学活动相对还是比较少,想参与的话报名也要提前准备,希望各个博物馆能够多推出此类活动。

●朱先生(10岁小朋友的爸爸):行万里路,行路过程中还能跟着专业人员去学习,既不像课堂上只能对着课本、黑板和老师,跟着博物馆的研学课程,更直观,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小杰(15岁):好多小朋友都在博物馆里奔跑、大叫,好影响参观体验,希望爸爸妈妈们把小朋友们带进博物馆之前先上一节文明参观课。

●嘟嘟(12岁):老师讲了好久,希望下次可以多给时间让我们自己看。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图片由各文博单位提供

版式设计:李涛 设计素材:VCG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