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3》与女性红利的正确消费方式 快报

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的上线,引起了无数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关注。这个女团选秀节目旨在为那些已经跨入中年、肩负着家庭和子女责任的女艺人提供重新展现自我的机会。主题“三十而骊,青春归位”旨在呼吁人们不必为年龄焦虑,女性仍然可以勇敢地追求梦想、实现自我。“浪姐”第一季也被认为是综艺节目体现女性关怀的典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乘风破浪的姐姐》在第四季已然发生变化,虽然节目形式基本保持不变,但名称却从之前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变成了如今的《乘风2023》。“姐姐”一词的消失和弱化,反映了节目已经放弃了对女性议题的聚焦,或者说是对女性价值的定义和引导。这也许意味着,节目更加强调的是舞台表现和审美的功能性,而非探讨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变化是否符合当下文化审美趋势,仍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观众的评判。

《乘风2023》剧照,《闭嘴跳舞》只触及“容貌焦虑”,放弃了其他议题尽管始终有人认为《浪姐》这样的IP只是在消费女性红利,而实际上,如果正是由于《浪姐》这样的成功,投资方和广告商开始意识到女性话题的综艺节目具有高回报的潜力,并催生了更多关注女性问题的泛娱乐化节目,那么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进步。正是由于《浪姐》这样的节目曾经在深入探讨女性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才能够引起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支持,这也为我们带来了对文艺作品的可能性的展望。


(资料图)

第一季《浪姐》的成团之夜,可谓留下了荧幕的经典片段。当晚,张雨绮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勇敢谈论了家庭暴力议题,呼吁女性要拥有拒绝暴力和拳头的能力,并坦诚地分享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她的勇气与真诚打动了无数观众,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思考和讨论。其他受到邀请的姐姐们例如黄奕、宁静等也在现实中经历了“离婚”、“家暴”等事件,成团的姐姐们也会反思中年女性的定义是什么,明晰自己“不是唱唱歌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能量”。

张雨绮在第四季中,《浪姐》仍然有意识地探索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但是这些困境显得远远不如第一季那么勇敢和深刻,这一季只聚焦到了比较表浅的问题,如容貌焦虑。龚琳娜作为“pink girl”的代表,在节目中率先公开了自己的自卑情结,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pink girl”,引发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共鸣。此外,龚琳娜在《南风窗》的谈话中也提到,她参加节目的初衷是直面自己的容貌焦虑,与曾经因为没有大眼睛而自卑的自己和解。一位40+的实力派歌手龚琳娜,直言自己也曾经有过“容貌焦虑”,这种心态并非仅仅是普通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她的一席话揭示了解决这种焦虑的方法:“我们并不需要成功才能自信。你爱自己、了解自己、欣赏自己、尊重自己,你自然就有自信,哪怕你是一个最平凡的人。”这些话语不仅为女性打气,更是对娱乐圈中对美貌标准的过度追求提出了反思。

龚琳娜谈及自己不喜欢穿粉红色的原因。

在备受好评的《花海》舞台中,龚琳娜穿上了粉红色的裙子。第四季的另一问题是,观众们开始质疑,“浪姐”是否还在关注女性的年龄焦虑的问题?“浪姐”系列选秀节目的初衷是以突破年龄限制为特色,邀请30+岁的女性参加,展示她们的魅力与实力。然而,今年选手吉娜·爱丽丝的年龄却引发了争议,她还不到29岁,这是否说明节目组正在降低对“30+”女性的关注呢?在娱乐圈中,年龄确实也给许多女艺人带去了压力,这点和其他职场女性似乎是共通的,之前第一季出现的钟丽缇、张雨绮、宁静等都是阅历丰富、并且曾经真的遭遇挫折,在各自人生中“乘风破浪”的35+的姐姐。

初舞台时的吉娜作为长期关注“浪姐”的受众之一,笔者很好奇,“浪姐”第四季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导向是否依然是“不惧年龄”,如果该节目想要继续突破常规、让更多女性受益,那么它就需要更加关注女性的能力和实力。进一步说,“赏心悦目”对于女艺人或许是一种刚需,但是“浪姐”如果放弃了中年“姐姐”的概念,放弃了对年龄焦虑的关注,它和其他女团选秀节目的区别又是什么呢?节目本身对女艺人区别对待乃至“霸凌”

“浪姐”第四季节目组遭受的另一个争议是,节目组带头对个别女艺人进行了打压。这一季,徐怀钰被指“划水”,在新浪微博热搜下面,徐怀钰被很多网友批评“不敬业”“不努力”等。相比之下,在另一档男团选秀节目中,“不争不抢”的“佛系人设”,反而成为了一种男性艺人的出圈方式和“圈粉人设”。也就是说,男性艺人会因为“不努力”涨粉,而女艺人却因为“不努力”被网络暴力,如此双标对待,让人很难不怀疑节目组有意靠贬低单个女艺人来炒作热度。

批评徐怀钰没有“团魂”更是说不过去,因为姐姐们都已经很清楚,在浪姐“成团没什么用。”

徐怀钰看到热搜后心情难以平复。

Ella安慰徐怀钰:新闻会被另一个新闻盖过。徐怀钰的人生经历曲折跌宕,例如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被爷爷“吸血”,在职场上被公司PUA,如今只能通过商演谋生,节目组完全可以换一种叙述方式,为她书写一个“失败后从头再来”的故事,应该比现在的讲述方式更有助于启发或警示女性观众。而不是将其直接扔进舆论场,甚至炒作她和另一位女艺人的不和传闻。徐怀钰当然有自己的缺点,她会自我设限,在交流时眼神躲闪回避。但在第二、三次公演中,她也有了一些成长,节目组对徐怀钰的一系列营销操作令人怀疑其对女性本身的关怀不够,不惜为了热度和流量而牺牲个别女艺人,引发全网对她们的霸凌行为。另外,节目中有些“投票环节”被观众认为名不副实,甚至存在“黑幕”之嫌,这导致节目“激励女性大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口号也变得虚伪和空洞。

“浪姐”还要继续上价值吗?

《乘风破浪的姐姐》经历了四季的发展,第一季相较于第四季更勇敢直面女性困境,并表现出更多的勇气和表达。改名后的《乘风2023》也已经快要落下帷幕,我们看到舞台表演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姐姐们的个人生命故事很少被讲述,节目也不再关注姐姐们的真实生活,在女性的生命体验上也缺乏深入的描述。虽然节目也会凸显姐姐们之间互相支持、鼓励和安慰,但整个节目的目标似乎有些“空洞”。

《乘风2023》剧照,《青鸟》浪姐也从一个关注女性成长的节目,变成了一个“翻红打歌”的节目。节目组似乎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价值定位”,因此还会在剪辑中凸显和营销女性“容貌焦虑”的问题,但节目组又没有认真深入的讨论“姐姐”们面临的真问题,例如卢靖姗作为新手妈妈的困难、例如徐怀钰曾经遭遇的职场性骚扰等等,所以节目有点不伦不类,不上不下,它没有真正打开女艺人的发声渠道,更没有试图去激发舞台内外的女性共鸣。

卢靖姗“浪姐”第一季时,显然是节目组看到了当下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因此创造性地搭建起了一片独属于中年女艺人的舞台,到了第四季,我们越发意识到,原来节目只是试图塑造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女性主义”形象,一方面过分强调女性的美貌和性魅力,一方面回避了职场、家庭和社会对女性构成的真问题,用“美丽”当作应付观众的通行证,最初的“价值”问题就像蛋糕上的樱桃一样,仅仅成为了一个点缀。如果节目组已经决定放弃初衷,单纯地做一场女艺人翻红打歌节目,那也没什么问题,如果节目要继续消费“浪姐”IP,恐怕需要比现在做得更好。因为某些话题可以为节目带来一时的热度,但内容和价值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这样,当热度消退后,节目仍能留下令人难忘的余音。

(实习生李佳慧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