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五年级数学的教学效果反思【优秀4篇】

教学反思即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过程的理性观察和教学结果的宏观判断,查漏补缺,及时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及课堂效率的活动。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五年级数学的教学效果反思》,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资料图】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多数的学生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但有部分学生不够熟练地进行笔算,原因是有个别的口决不过关,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如:本课在探究新知中学生很快就用竖式算出了结果,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用加法计算,这可能跟学生曾预习过有关,也可能因是这学期第一堂课,前面复习的时间稍多些,以至没有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有关。当时我很快地进行因势利导,直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交流,理清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之后的十几分钟用于练习。学生说出1.5元就是15角,算出积后再“缩小10倍”就可以了。引号中准确说应该是“缩小到它的1/10”,连我自己也忽略了,因此没有提醒学生纠正过来,今后将特别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足够述说的时间。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

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组织有效数学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动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行为,如认真聆听、合作交流等,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习惯。“有趣”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有思”是核心,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否则被动地动手仅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目的,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于游戏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呈现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使学生明白进行的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总数的1/2。从而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小朋友荡秋千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着,我又设计了转盘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熟练地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含义。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选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等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等可能性的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学以至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说的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说清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区间,理解并内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常常会事半功倍。整堂课的活动组织都以“有序”、“有趣”、“有思”为设计思想,并得以较好的实施和体现。

四、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巧妙点拨,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每个活动前学生的思维进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任其天马行空,无用无效。所以说,一节课可以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组织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数学活动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动力驱使下,在有效的建构中,我们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才有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也才有价值可言。因此我在结尾设计的课外拓展,使学生的视角从游戏过渡到了生活常见的天气预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课程观,大教学观的思想。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组织有效数学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动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行为,如认真聆听、合作交流等,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习惯。“有趣”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有思”是核心,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否则被动地动手仅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目的,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于游戏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呈现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使学生明白进行的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总数的1/2。从而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小朋友荡秋千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着,我又设计了转盘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熟练地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含义。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选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等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等可能性的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学以至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说的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说清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区间,理解并内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常常会事半功倍。整堂课的活动组织都以“有序”、“有趣”、“有思”为设计思想,并得以较好的实施和体现。

四、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巧妙点拨,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每个活动前学生的思维进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任其天马行空,无用无效。所以说,一节课可以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组织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数学活动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动力驱使下,在有效的建构中,我们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才有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也才有价值可言。因此我在结尾设计的课外拓展,使学生的视角从游戏过渡到了生活常见的天气预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课程观,大教学观的思想。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一课,我在课前认真了解学生的学情,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运用数学方法找出最经济、最优惠的购票方案,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1.充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机会,通过好的情境去启迪他们的智慧,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本节课我从发现王国的录象片段引入,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到发现王国游玩买票的问题展开,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学习有用的数学。

2.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创造性思维。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想法,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那么的振振有词。教师要做个好向导,引导学生深入进行细致全面的思考。这节课的问题大多来自学生自己,我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关注学生活动的进展和情绪的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伙伴与他们一起活动,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当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案时,都能给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各小组发表的方案,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生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3.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价值”。学生只有明白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才能深刻理解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而学会分析、推理、列举等数学思考方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掌知识为大家整理的4篇《五年级数学的教学效果反思》,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