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南这个县“中式薯片”如何崛起—— 日拼十万袋 “硬核”在寻甸

李艳琼的工厂有员工130名,两条生产线每月最多消耗洋芋1500吨左右。 孟云归 摄


(资料图片)

“家人们,薯片自由实现了,巨好吃又省钱,国产薯片快给我崛起!”“云贵川限定干辣椒、咸香酥脆,一口回到小时候。”社交媒体上,“中式薯片”已成为年轻人热衷分享的国货零食。

当“辣”日渐成为一种全民口味,一包热辣的滇式土豆片不仅带动云南多个马铃薯产区的加工薯热销,也让不少产地薯农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在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汗湿衣衫的薯农正忙碌穿梭,圆滚滚的洋芋从疏松的泥土中翻腾而出。

“这是云薯304,个头均匀、表皮光滑、芽眼浅、易去皮,特别适合加工。”寻甸六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邓长军告诉记者。忙于收购的“滇二娃”土豆片工厂负责人李艳琼,正为提前打响的“6·18”储备原料洋芋:“我们打算提前准备100万袋土豆片,大约需要洋芋180余吨。”邓长军家的云薯304,已被运往李艳琼的加工生产线。按照今年每公斤收购价3.6元计算,每卖出一包薯片,薯农就能收入0.65元。

在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洋芋的云南,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是一道传统小吃,也是很多人离开故土后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只不过,这种特色小吃过去很长时间难以走出云贵川,也无力与满街的西式薯片竞争。直到最近几年,在云南农科院的技术加持以及电商平台的助力下,从种植优化、口味创新到技术帮扶、电商扶持,以云南洋芋片为代表的“中式薯片”悄然出圈,推动了当地乡村的产业振兴。

“中式薯片”更合国人口味

“西式薯片大多是薯粉膨化,土豆的味道很淡,而且价格动辄一袋十来块。在云贵川,家家户户更喜欢自己炸洋芋片,新鲜又实惠。”在李艳琼的记忆中,“中式薯片”是儿时最爱的零食,“撒上本土特有的干辣椒粉和花椒,一口咬下,舌头先是感觉麻,然后是辣,中间还混合着肉香油香。”只是存放时间较短,一个星期内不吃完就容易变质。

20世纪,天使、子弟等云南本土品牌最早引入工业化流水线。其生产的中式土豆片,是云贵川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些产品未能大规模走向全国市场。

直到去年7月,一款由“滇二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联合研制的原切土豆片首次登上新电商“货架”后,中式土豆片在线上名气大振。有且仅有麻辣、胡辣两种辣味的口感设计让这款极具辨识度的产品,迅速俘获一批年轻人无辣不欢的心。

西南人四处闯荡,也将独特的辣味带到了全国各地。中国辣椒产业数据分析显示,国内可以吃辣或喜欢吃辣的消费者超过6.5亿人。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显示,饮食口味偏好中,“辣”味连续多年居首。

“热辣的土豆片上架没几天,就拼出10万单,线下渠道主动联系我们,希望一起把云南特色产品卖到全国。此后,类似的电话每月多则几百个,全是希望合作卖土豆片的。”“滇二娃”电商运营负责人胡停颇感意外,“过去都是我们求着线下卖货,遇上电商,事情竟反了过来。”

去年下半年,中式土豆片在电商平台迎来爆发。“滇二娃”土豆片长期占据畅销榜,其去年销量比行业均值高出近两倍。从销售区域来看,尽管起源于云贵川,但在广东、浙江等地卖得更好。辣味零食爱好者浅尝后纷纷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安利,“嘎嘎香,辣得得劲”“我愿称之为麻辣洋芋片天花板”……胡停表示:“目前,我们线上日销土豆片11-12万袋,拼多多是最主要渠道。618期间有万人团等活动加持,我们满心期待。”

“西式薯片多是恒温油炸,撒上辣椒粉就不好吃。而低温油炸和独特的麻辣、胡辣口味是我们的特色,正好能弥补市场空缺。”李艳琼介绍,“滇二娃”薯片成本高10%、价格却能低30%,凭着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才能从“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抢到自己的市场份额。

土豆薄片里的硬科技

差异化定位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事实上,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前,这包土豆片经历了近四年的研发期,期间数次“踩坑”。研发团队曾斥资几百万引进一条全新流水线,反复调试后却发现只能复刻西式口感,无法还原中式风味。“几百万打水漂,心如刀割。”李艳琼说。

研发期间,糊了、油了、软了……团队每天吃着炸坏的土豆片品尝失败的滋味。渐渐地,他们发现快速入料并低温慢炸,出锅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料的香味。他们又通过反复试验,积累了关键的技术经验——不同品种的云南洋芋,油炸温度与油炸时间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品质。

既然是一包不同于西式薯片且出了云贵川就鲜有人见过的土豆片,他们又想了个主意——装进透明的包装袋。在视觉上,将消费者的眼球从避光包装的西式薯片上争夺过来,助力这一新品走红。

薯片属于光敏感物质,油脂氧化是其变质的重要原因,市面上的薯片大多采用不透明的铝塑包装。而“滇二娃”的生产者,既希望消费者能看到产品,又要解决阻氧性能以延长保质期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两难选择。“滇二娃”闷头找了近两年包装材料,不得其解。

再度遇到难题的李艳琼,这次敲开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大门。接待她的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擅长果蔬生鲜储藏的研究,见识过各种高性能包材。

深入了解情况后,王海丹建议,将解题思路放在有氧化铝涂层的包装袋上。“这种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当于普通透明袋的1/6。”接着,她又根据过往研究在涂层厚度、稳定性等方面给出了指导建议。仅仅一周,难题迎刃而解。

尝到甜头的李艳琼决定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从加工薯品种的选育,到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加工方案,都正逐渐加入共同探讨研究的列表当中。

“我们研究所在马铃薯品种及食品加工方面储备了大量技术。如果企业能够带着市场需求和生产问题来找我们,再进行针对性研发,有的放矢,科研转化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落地最终帮助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品质,王海丹颇有成就感。

一直以来,由于转化不畅等原因,国内不少科研项目“只开花、不结果”,实验室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之间,横亘着成果落地的鸿沟。去年以来,拼多多也在平台策略上加大对高科技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的资源倾斜,以销量反哺科研,烟薯25、西大魔芋丝、世壮燕麦片、西农大彩色马铃薯锅巴等一大波“农科院美食”,因此热销全网。

产业链条为薯农托底

云南是我国马铃薯种植大省,各州市均有马铃薯分布,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

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寻甸,邓长军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土豆。但囿于种植品种陈旧、广种薄收,加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仅销路难拓,还难卖好价。不少薯农依靠十多亩地,一年最多不过两三万元收入。

但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薯农不再为销路犯愁。交通设施的改善,商品薯批发生意更加便捷。因全年可供应新鲜土豆,云南土豆目前已占据拼多多土豆线上销售的半壁江山。更重要的变化在于,云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厂越来越多,对加工专用薯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技人员不仅为薯农送来种植技术,加工厂还积极下乡进村,鼓励大家种植“合作88”“云薯304号”等优质品种。

“云薯304”是我国首个投入生产的富锌薯片、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中的特专型品种,在晚疫病抗性、生理缺陷抗性和富含锌元素等方面超过国际王牌加工型品种“大西洋”,打破了国外薯片加工型品种的垄断地位,已累计推广超14万亩,平均亩产超2500千克,亩增产超220千克。

“2016年,我父亲联合一些农户成立合作社,按照企业需求种植加工薯,并实行订单收购。”邓长军介绍,目前合作社联结起来的种植户达到两三百户,包括部分彝族同胞。

得益于加工薯需求稳定,以及商品薯打开线上销路,当地农户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长。在寻甸县六哨乡下洋洒拉村,一些大户的土豆种植规模达到70亩至80亩,亩均产值3吨,年收入可达50万元。

“我们每季的收购价随行就市,没有上限,但下限不能低于与农户签订的保底价。”李艳琼说,“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补上了马铃薯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通过优化管理,提升科技力,打通线上销售,我们希望能够为更多薯农托底,让云南洋芋从‘特色粮’变为‘富民薯’。”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